從海島到柏林 —— 追尋更長遠的職涯發展
A同學(化名)大學主修德語,早年曾到德國交換,這段經歷讓她對德國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印象深刻。畢業後,她回到亞洲,在海島國家累積了七年的職場經驗,期間也嘗試申請德國的工作,卻因簽證政策的限制未能如願。「當時公司內部的律師和外事局溝通,但最終仍無法獲得工作簽證,」她回憶道。
儘管如此,A同學從未放棄重返德國的夢想。疫情期間,她重新思考職涯方向,最終選擇攻讀HWR Berlin MBA。「我想回到德國看看,重新探索這個地方的職場環境和生活方式,」她說。柏林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性深深吸引了她。
學術與職場:跨文化的挑戰與成長
在柏林的 MBA 課程中,A同學對學校的實務導向和教授們的教學方式印象深刻。她最喜歡的是跨文化管理和人資課程。「我們教授會把複雜的理論用簡單的方式解釋,接著安排小組討論或練習來鞏固知識,」她提到。因為擁有團隊管理的經驗,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她快速掌握新概念,也讓她學會了如何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協作。
學校還安排了豐富的企業參訪,例如 BMW、Siemens 的創新中心以及新創企業。「我們參訪了 BMW 在柏林和萊比錫的工廠,看到他們的製造流程和創新技術,這些經驗讓我對德國企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說。
除了課堂學習,A同學目前在萬豪酒店擔任 working student,負責 VIP 行政酒廊的工作。這份工作不僅讓她深入了解德國的職場文化,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實務經驗。「我特別喜歡德國職場的開放性和直接性,大家都能就事論事地提出意見,這在亞洲文化中比較少見,」她說。
文化適應:從衝擊到欣賞
儘管曾有德國的交換經驗,長期生活仍讓 A同學感受到一些文化差異。「我特別欣賞德國人對隱私的尊重,」她說。例如,在請病假時,醫生證明上僅顯示需要休息的天數,而不涉及具體病因。「這讓我感受到他們對個人隱私的尊重,也減少了許多壓力,」她補充道。
A同學還喜歡柏林的多元性,認為這座城市比德國其他地方更加包容和國際化。「這裡的英文普及率很高,生活上相對方便,讓我能快速適應。」她也觀察到,德國的行政效率有時令人抓狂,例如簽證或求職時的回應速度較慢。「我發現直接打電話比寫信更有效率,這是我學到的一個小技巧,」她笑著說。
重新定義年齡與成就
A同學特別強調,德國的教育和職場並不以年齡劃線。「我的 MBA 同學中,有些人四五十歲才來求學,有些甚至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她說。「這讓我放下了亞洲社會中對年齡的框架,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她的班上還有許多背景多元的學生,例如從教育、生命科學等領域轉型到商業的同學,甚至有人擁有兩三個碩士學位。「這些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但他們共同的勇氣和決心深深啟發了我,」她感慨道。
德國教育的價值:學校資源與實用性
A同學對學校的支持系統非常滿意。「我們的職涯服務終身有效,不僅幫助修改履歷,還提供一對一的求職建議,」她說。學校的活動和資源也讓她印象深刻,從迎新活動到企業參訪,甚至期末的波蘭三天兩夜旅行,都包含在學費中。「學費不到兩萬歐元,卻包辦了所有教材和活動,真的很划算,」她補充道。
她也提到,教授們的實務經驗對她的學習幫助很大。「我們的行銷教授經驗豐富,每次講完理論後,會讓我們分組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讓理論更具體化,」她說。雖然有些課程的教師表現不佳,但學校會根據學生反饋迅速更換老師,這也顯示出學校對教學質量的重視。
好德在申請時帶給你什麼樣的幫助?
我覺得當時的整個過程讓我非常省心省力。那時候我還沒有離職,仍在上一份工作,實在無法兼顧申請多所學校、上傳履歷以及準備各種資料等繁瑣事務。因此,我選擇直接與你們合作,把所有資料交給你們。
你們會隨時告訴我每所學校的申請進度,例如哪間學校已經完成上傳、目前的進展如何。整個流程對我來說是最高效且最省事的方式。當時我只需要準備雅思考試,其它部分如資料準備、履歷修改等,都由你們協助完成。
特別是履歷修改,你們幫助我提煉出更能展現個人能力與專業優勢的內容,讓我的申請材料更加突出。這樣的全方位支持,讓我可以專注於最重要的部分,真正達到了省時又高效的效果。
從柏林看世界:未來的無限可能
這段留學經歷讓 A同學不僅獲得了學術知識,也提升了她的軟技能,特別是在溝通與協調方面。「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一起討論和合作,讓我學會了如何包容不同的觀點,」她說。這些能力對未來的職場發展尤為重要。
A同學對未來充滿信心,她計劃進一步探索德國的職場機會。「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並願意接受挑戰,無論年齡或背景,來德國都是一個值得的選擇,」她說。
結語:突破自我,擁抱世界
A同學的故事展示了跨文化學習和適應的挑戰,也體現了追求夢想的堅韌與勇氣。她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啟發更多人勇敢追求海外學習和生活的機會。「永遠都不嫌晚,只要你願意拋開對年齡和社會評價的擔憂,這段旅程將改變你的人生,」她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