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軟體業產品經理職涯分享

 In 德國職涯分享

講者介紹:

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士班,主修企管與財經。大三時,她前往德國交換留學,這段經歷讓她深深喜愛上德國的環境和人文氛圍,儘管當時並沒有計劃長期留在德國。回到台灣後,Sandy成功申請到微軟的實習機會,儘管她的學科背景是企管,她對科技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在這段實習中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專業技能。

實習結束後,Sandy決定繼續深造,並在選擇留學地點時,最終選擇了德國。她進入曼海姆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曼海姆大學期間,她主修行銷,這與她在微軟的實習經歷相吻合,並使她在行銷領域獲得了更多的專業知識。之後,她在德國的第一份實習也集中於數位行銷部門,進一步鞏固了她在行銷領域的實力和經驗。

 

好德:為什麼後來轉換跑道進入產品管理的領域,當初是怎麼做這個決定的呢?

Sandy: 當初我在畢業找工作時,發現要在德國找到行銷相關的工作非常困難。因為我比較喜歡與人溝通,那時候也考慮過是否應該轉向業務相關的職位。但我很快發現,如果不是德國人,或者不會流利的德文,做業務工作也會非常困難。甚至在進入行銷部門的工作時,有時他們也會要求母語是德文。

那時候我感覺自己的背景和想要做的工作在這裡會遇到很大的挑戰。所以後來我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嘗試產品行銷(Product Marketing)或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的工作。這類工作既能讓我接觸到很多人,主要是在內部進行溝通,同時也能將客戶的需求轉化為產品的一部分,這對我來說感覺非常有趣。於是,我決定去申請一個商業化產品助理的工作。

起初,我的工作其實主要是處理大量的Excel表格,尤其是在定價方面,並思考如何將我們的雲產品包裝得更好,推銷出去。那時候我們有訂閱制的產品,但通常要求簽訂三年的合同。我在想,為什麼不把雲平台變得更靈活一點,比如像手機合約那樣,縮短合約期限?為此,我做了很多Excel和數據分析的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SAP這樣的大公司裡,部門經常會進行調動和重組。後來,我的大老闆注意到我在產品管理方面的潛力,建議我轉到他的部門,負責雲平台產品的管理,這是一個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Product)的產品。

接下來,由於我對移動體驗(Mobile Experience)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又轉去做移動體驗的產品經理。現在,我在Concur擔任產品經理。Concur是一家美國公司,專門開發差旅報帳系統,這系統服務於那些經常出差的業務人員,幫助他們在回公司後進行差旅費用的報銷。目前,我負責這個產品的開發和管理工作。

 

好德:過去七年來產品經理的經驗,你認為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應該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Sandy: 首先,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產品經理,你扮演著溝通橋樑的角色,必須確保所有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s)都能理解產品的目標和進展。即使產品的情況非常複雜,你仍然需要有效地溝通問題所在,這就非常考驗你的軟實力,尤其是在如何引導整個團隊方面。儘管你可能不是團隊成員的直接上司,但你需要有足夠的影響力來說服他們,這是一個產品經理的弔詭之處,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其次,發掘問題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這是Elon Musk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第一原則思維要求你不斷挑戰現有的假設,甚至在已有的假設下,推翻它們以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產品經理的職涯中,這種能力對於推動產品改進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客戶導向是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另一項能力。許多產品經理可能沒有太多直接與客戶接觸的機會,但我認為見客戶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深入了解客戶的痛點,並站在客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雖然在與工程師和設計師溝通時,可能會更多地考慮技術層面的問題,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客戶創造更好的產品,因此客戶導向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如何整合團隊的能力也是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除了產品管理之外,你還需要進行專案管理。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內,你需要有效地決定哪些任務是最優先的,並確保團隊能夠高效地達成目標。

最後,市場分析和策略分析也是產品經理的重要技能之一。你需要利用既有的數據來分析競爭者,了解他們如何推廣產品,為什麼他們能夠取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並且找出我們無法達到同樣效果的原因。這種分析能力能幫助你更好地制定產品策略,並在市場中取得成功。

 

好德:軟體業產品經理的日常長什麼樣子?你對於年輕的產品經理有什麼建議呢?

Sandy: 許多人說產品經理是「迷你CEO」,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說法。作為產品經理,你需要了解的領域確實非常廣泛,有時你需要處理法律問題,有時要考慮財務,有時要關注用戶體驗(UX),還有時需要掌握技術層面的知識。然而,產品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你不可能精通所有事情。你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UX知識,懂得如何進行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和製作模型(Mockup),但你不一定是那個實際設計出來的人,因此更多的工作是與UX團隊進行溝通和協作。

作為產品經理,你的日常工作通常會被大量會議所占據。有時候,我打開行事曆,發現一天可能會有七到八個會議。然而,產品經理也需要時間來進行文檔編寫和其他documentation的工作。因此,我認為有些會議其實是不必要的,一天最多參加五個會議即可。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學會選擇參加哪些會議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每個會議都需要產品經理參加,但由於產品經理對產品藍圖和團隊整合有全面的了解,大家經常會希望把你拉進來參加會議。

對於年輕的產品經理,我的建議是學會有效管理你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哪些會議和任務是最關鍵的,並專注於那些能對產品和團隊產生最大影響的活動。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會議中,而是要為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深度思考和戰略規劃。

 

好德:在軟體業產品開發的流程是什麼樣呢?可以請你介紹一下嗎?

Sandy: 在軟體業,許多人都聽過「從零到一」這個概念,指的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然而,在大公司裡,這種從零開始的情況相對少見。通常,產品的願景和定位已經確立,我們也清楚目標用戶是誰。因此,大公司的產品開發更多的是從0.5到1的過程,即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進,而不是從頭開始創建全新產品。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個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的概念。MVP並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產品,而是一個用來測試產品可行性的原型(Prototype)。你不能等到產品完全開發完成後才去測試它的可行性,因為這樣風險已經太高了。現在,大家普遍採用「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的方式,這種方法強調不斷迭代,逐步改善產品,以降低風險。

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這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整體體驗。你需要了解用戶在使用哪些功能時會遇到困難,哪些功能對他們來說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理解這些使用者旅程的細節對於產品的成功至關重要,因為它幫助我們確保產品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的需求並提供愉快的使用體驗。

 

好德:在現今的德國軟體業裡,你看到產品經理有什麼機會和挑戰嗎?你又會給嚮往產品經理職涯之路的年輕學子或是想轉換跑道的求職者什麼樣的建議呢?

Sandy: 在德國軟體業中,產品經理面臨著許多機會和挑戰。我曾經參與了一個案例,當時我們的雲產品還未在亞洲市場推出,因此當我們開始與亞洲市場合作時,阿里雲成為了一個非常理想的本地合作夥伴。那段時間,我有很多機會到亞洲出差,比如前往上海、香港和台灣,參與產品發表前的溝通,並參加客戶的workshop,指導他們如何使用我們的產品。這些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產品經理工作的多元性和趣味性。

然而,隨著COVID疫情的爆發,中國市場受到了嚴重影響,幾乎萎縮了一半。面對這樣的情況,SAP意識到我們的強項在於軟體開發,而不像Google那樣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大量的數據中心。因此,我們決定不再涉足數據中心領域,而是推行多雲策略(Multi-Cloud Strategy),使我們的平台能夠在其他公司的數據中心上運行,例如Amazon、Google和Microsoft的數據中心。我們雖然退出了數據中心市場,但保留了雲平台,並與不同的雲提供商展開合作。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開發產品不簡單,但決定要停止產品也是相當困難,內部的討論評估以及和外部客戶夥伴的告知,甚至到平台的migration 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對於那些嚮往產品經理職涯的年輕學子或想要轉換跑道的求職者,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累積人脈是非常重要的。廣泛的人脈能為你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其次,主動學習是關鍵。你需要不斷挑戰既有的假設,勇敢地提出問題,並持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最後,我推薦大家閱讀兩本書,一本是Marty Cagan的《Inspire》,另一本是《Think Like a Rocket Scientist》。這兩本書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產品管理的核心理念,並啟發你如何在這個領域中脫穎而出。

 

Q&A Session

問題一:想了解Sandy選擇軟體業的原因是什麼?另外SAP的企業文化如何,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讓你從來沒有換過公司呢?

Sandy: 當我在SAP實習的時候,我立刻感受到這家公司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環境。我當初也曾申請過一些化學廠或汽車廠的工作,但後來發現這些公司相對來說比較傳統。我的先生是德國人,我經常看到他在開會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使用德語交流,所以我認為這些行業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德語。然而,SAP則不同。雖然我們是一家由德國人創辦的軟體公司,但公司文化非常強調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對於文化的敏感性也非常高。因此,我很喜歡SAP這種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文化節活動,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會帶上各自的家鄉美食,與大家分享,這讓我感覺公司非常重視來自不同背景和國家的人才。

此外,SAP也非常鼓勵員工進行內部輪調。公司提供了一個名為fellowship的計劃,讓員工可以跟隨其他部門工作,了解他們的運作方式。你可以在這些部門工作大約半年時間,而不需要更換你的直屬老闆。如果你對其他部門的工作有興趣,可以通過這個計劃說服你的老闆讓你去嘗試。因此,SAP非常重視員工的職業發展,為員工提供了許多機會去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職業道路。

 

問題二:想請教Sandy有關融入德國人交流圈的問題

Sandy: 我必須說,融入德國人的圈子確實有些挑戰。一開始,我覺得德國人比較難敞開心房,他們相對慢熱。但一旦他們認為你是個有趣的人,他們就會開始對你打開心扉。當他們變得更加開放後,經常會跟你開玩笑,或者使用一些德式幽默,雖然這種幽默有時候比較難讓人完全理解。因此,在德國,了解他們的足球文化等興趣愛好非常重要,這有助於建立共同話題。

我曾經和朋友討論過,打開德國人話匣子的最好方式其實是抱怨。例如,在美國,很多人可能會稱讚你「今天穿得很漂亮」或者「我喜歡你的耳環」,但在德國,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傾向於抱怨一些日常小事,比如抱怨德國鐵路的服務、抱怨天氣不好等等。我發現這是一種在德國融入他們社交圈的有效方式。

 

問題三:想了解一位全球產品經理在工作上會需要德文能力嗎?

Sandy: 這其實取決於你所在的部門。我一開始所在的部門德國人比較多,因此他們確實經常會轉換成德語來溝通。但如果你需要參與內部溝通,特別是融入他們的Small Talk時,德語能力確實會有所幫助。當我剛加入SAP時,我的德語水平只有B1,這意味著我可以用德語進行日常對話,但在工作中運用還是有些困難。不過,德語是可以隨著時間慢慢進步的,比如通過觀看YouTube或影集來學習。因此,如果你申請的是Global PM(全球產品經理)職位,德語不一定要非常流利,但展現你願意使用德語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有時候,工程師可能更願意用德語溝通,我曾經遇到一些工程師只想用德語交流,於是我嘗試在溝通中穿插使用德語和英語。這樣做可以讓他們感覺到我在努力理解他們,進而更願意與我合作。所以,我認為德語能力絕對是加分項,但在初期可能不是必須的。

如果你的德語已經達到B2水平,但口語還不太流利,不要因此而放棄。很多時候,尤其是女性,可能會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覺得自己不夠好。但事實上,如果你已經有B2等級的德語能力,那已經相當不錯了。只要公司不要求德語達到母語水平,我認為你完全可以嘗試申請這些職位。如果在面試中你表明希望用英語進行交流,我相信大多數公司都會接受。最重要的是,你要在面試中展現出自己的個人特質。

當你投遞履歷時,如果看到對德語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沒說必須達到母語水平,我建議你還是可以勇敢嘗試投遞。即使最終沒有成功,你至少嘗試過了。如果不嘗試,你就永遠沒有機會。

 

問題四:在面試產品經理職缺時,如何脫穎而出?

Sandy: 要在產品經理的面試中脫穎而出,首先需要製作一份精簡而有力的履歷(CV)。你的CV應該清晰地展現出你的優勢,正如在推廣產品時強調其「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oint)一樣,你需要明確地展示出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價值所在。此外,如何有效地接觸到招聘決策者也是關鍵。儘量避免僅僅依賴HR的篩選流程,你可以嘗試直接找到招聘經理(Hiring Manager),主動表達你對該職位的興趣,直接發訊息給他們。或者,當你在LinkedIn上看到相關職位時,如果能找到能幫助你進入面試流程的人脈關係,不妨主動聯繫他們。有時候,大公司內部也需要這樣的人際關係來幫助篩選合適的候選人。

以SAP為例,我在SAP面試時曾經被要求進行Excel測試,在Amazon面試時也有類似的測驗。如果你有技術背景,面試中很可能會考察你的編程能力(Coding)。而如果你不是技術背景出身,他們可能會問你許多情境題(Case Study),例如在團隊中發生衝突時你會如何處理,或者當你需要趕一個產品上市時,你會如何制定產品上市計劃。這些情境題需要你提前做好準備,確保能夠自信地應對。

 

問題五:如果沒有任何產品管理的經驗,有沒有任何證照可以考取呢?如果是財金或者技術背景的求職者,可以如何進入PM這個領域呢?

Sandy: 如果你沒有任何產品管理的經驗,但想要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考慮考取PMP(專案管理師)證照,這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產品管理相關證書。如果你希望在履歷中突出自己的技能,我建議你可以利用LinkedIn這個工具,看看其他從事類似職位的人,比如產品經理或合作夥伴經理,他們是如何在LinkedIn上撰寫自己的履歷和職位描述的。參考他們的描述,並在你的履歷中運用一些他們常用的專業術語,這樣即使你沒有直接的產品管理經驗,也可以強調你具備相關的技能。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

如果你擁有財經相關背景,這可能會使你更適合於金融產品的產品經理職位,因此你不一定需要局限於軟體業的產品管理。你可以先分析自己的背景和優勢,然後再考慮如何補足其他部分的技能。例如,如果你來自財務管理背景,但對技術方面了解不多,那麼你可能需要花些時間來補足技術知識。

另一方面,如果你有編程知識(Coding),這會在產品經理的面試和工作中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你可以在面試中強調你熟悉如何使用Jira,懂得如何創建EPIC或Backlog項目,也了解如何進行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和主持Scrum meeting。然而,你可能會說現在你希望拓寬自己的視野,發展成為一名產品經理,學習如何與商業人士溝通,如何通過商業數據來優化產品。我認為擁有編程知識可以成為進入產品管理領域的一個很好的跳板。

 

問題六:想請問您在 SAP 的面試過程中,作為非技術背景的人,在第一次基本背景面試通過後,他們是如何進行評估的呢?

Sandy: 通常第一次面試是和 HR 進行,大部分內容是針對履歷進行討論,他們的評估重點在於你的背景和相關工作經驗是否符合職位需求。接下來會與主管面試,如果主管滿意,可能還會進行下一關與未來的同事面試。我覺得如果想要脫穎而出,可以準備一個 PPT 或 One-pager,特別介紹自己的經歷和完成的專案。如果有相關的證據,比如網站或是參加重要會議的照片,也可以展示。如果你有寫過程式碼,也可以展示 GitHub 上的一些作品,這些細節因人而異。

 

問題七:與工程師合作時,是如何分配或確認每個人負責的工作?遇到工程師不認同 PM 意見的情況時,會怎麼處理?

Sandy: 確實經常會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有時大家情緒會比較激動。這時候我通常會請大家先冷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這項工作帶來的價值是否符合我們的策略和目標。在分配工作時,我會和工程師進行一對一的討論,確保他們充分了解工作的範疇,並確認這個任務是否適合分配給他們。此外,PM 經常會在會議後總結大家的討論內容,並將會議記錄發給所有人,以確保團隊達成一致的共識。

 

問題八:想請問在就讀曼海姆期間有哪些實習經驗?這些經驗對日後找工作有加分嗎?另外,想請問在找 SAP 工作前有先學習 SAP ABAP 或其他模塊嗎?如果有的話,對於 SAP 的學習有什麼建議?

Sandy:實習經驗對於日後找工作確實是有加分的,因此我會很推薦在求學期間同時尋找實習機會。至於是否需要學習 ABAP,則要看應徵的職位是否需要這方面的技能。當前的學習建議主要還是以 AI、機器學習和生成式 AI 為主,畢竟每個軟體公司都有各自的 AI 策略,而且都希望能夠自動化更多的工作流程。

 

問題九:請問如果沒有理工科或商科背景,如何轉行做 PM?有什麼證照可以幫助進入這個職位嗎?

Sandy: PMP 證照或是與 SAFe 相關的 Agile 證照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我認為證照不是必須的,可以考慮 LinkedIn 課程中的一些證書,它們也具有一定的價值。當然,證照可以作為加分條件,但實際經驗和技能才是更重要的。

 

問題十:有聽到 Sandy 提到 PM 需要主動發現問題,關於這一點,想請問 Sandy 是如何判斷什麼時候可以認為這些就是主要問題了?

Sandy:我通常會根據情況來判斷,例如會議的人數和時間長度。如果會議時間較短,我會在中途有問題時直接主動提出;如果時間較充裕,我可能會先聆聽完大家的意見後再提問。我通常會問的問題包括:我們是否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有哪些風險?有沒有可能會遇到阻礙我們產品上市的關鍵問題(showstopper)?以及這項工作是否能為客戶帶來價值?它的重要性如何?

 

問題十一:如果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甚至連該產業的背景都較為薄弱,應該如何說服那些具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呢?有哪些硬技能或軟技能可以在面對這種困難時派上用場?例如需要數據分析或市場分析能力,是否可以用實際數據來與工程師溝通、說服?

Sandy: 我本身也沒有技術背景唷!但我認為要說服工程師,首先要能理解並使用他們的語言。如果他們討論一些技術上的問題,PM 不需要深入了解每個細節,但需要對相關領域有廣泛的了解。通常如果我有數據,我會用數據來與工程師溝通,例如展示這個季度增加了多少客戶或產品採用率的提升,並指出如果我們能增加某些新功能,可能會更快達成 KPI。此外,我也會將客戶的回饋傳遞給團隊,尤其是參加大型會議時遇到的客戶意見。這些實際的數據和反饋可以用來佐證我的觀點,進而說服工程師。

 

問題十二:德國的科技軟體業似乎不多,這是否正確?在中大型規模的公司裡,華人擔任 PM 的機率有多高?是否需要在學生時期就進入公司實習,才能增加後續拿到正式 offer 的機會?

Sandy:其實德國中小型科技軟體公司還是蠻多的,但大型企業相對較少。至於華人擔任 PM 的機率,很難給出具體數字;不過據我所知,在德國他們通常會優先考慮歐盟(EU)成員國的人選,如果找不到合適的 EU 候選人,才會考慮其他國家的人。我當初是通過實習進入公司的,但中途有離開過大約三個月,然後才拿到正式的 offer。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