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你習慣開快車還是老爺車?
不知道大家在講外語的時候,是開快車,油門直催下去,還是開著老爺車,四平八穩?
小編絕對是前者,不管講母語還是外語的時候都特別快,所以常常咬字不清楚,顯得很急促,甚至給人緊張的感覺。在台灣的時候,溝通的問題不大,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來到德國之後,發現自己的語速確實影響到溝通的效率。
我在講英文的時候,因為憑著自己語言能力不錯,所以講話不自覺快起來,講的句子也變得複雜,尤其常常用which來連接子句,在對方英文水平以及背景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溝通效果不是很好,特別在討論複雜議題的時候,在自以為精妙的闡述過後,對方接收的訊息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搞錯意思,不僅耗廢雙方精力,也影響達成共識,這實在不是個有效率的溝通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一部印度電影叫護墊俠(Pad Man),有一幕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在主角事業成功,被邀請到聯合國做英文演講的時候,受限於英文能力,男主角只能用簡單的字與句型來表達他的意思,但出乎意料的,他所表達的意思卻非常好懂,也因為用字簡單明嘹,加以抑揚頓挫,顯得非常簡潔有力,當然底下絕對是滿堂彩,這讓我也不禁反思,說話時是不是應該更簡單、更慢一點呢?
這幾天有一些德文電話要打,在一開始講德語的時候,因為緊張,不自覺又提高了說話速度,結果對方開頭不斷提醒我慢一點,慢一點!我才意識到我講話太快,不僅發音沒發好,也顯得自己很侷促不安,而語速太快的情況下,德國人講母語當然也沒在客氣,想當然爾,溝通起來更吃力了,到最後發現,不僅自己沒表達清楚,連對方說的也沒完全聽懂,實在不是個很好的溝通經驗!(講電話實在比面對面溝通還要難上許多!)
我認為,在講母語以及外語的時候所採取的策略可能稍有不同,講母語的時候,溝通是不用耗費太多力氣的,所以快慢可以隨時自己掌握與調整,但講外語的時候,語速與構句真的非常重要,小編常年在德國工作與生活的經驗顯示,不需要用太過複雜的句型來表達,也不需要用太快的語速來展現自己說話的「流利」,因為就像開車一樣,不斷蛇行或飆速很容易發生意外,相反的,在直直的道路上,以一定的速度往前開,更能穩穩的抵達目的地,另外,當語速慢下來,更有機會讓人感受到你的沈穩,以及說話的力量。
小編想起以前跟德國語伴練習德文的時候,對方總是提醒我說話要慢一點(縱使我已經覺得很慢了),而在工作上接受簡報訓練的時候,德國教練也始終提醒我講話太快了,影響聽眾吸收;我也發現,很多年輕同事講話都很快,常常讓我感到壓力,也不禁提起語速,結果就像互相尬車一樣,溝通不是很舒服;而相對的,資深同事講話大多不快,在高位的人甚至講話更慢、更簡單,溝通起來很簡單也很舒服,我認為這是溝通更高的境界,當我們在德國生活時,如何放慢語速,掌握自己的節奏來達到彼此舒服的溝通程度,我想這是提升語言能力之外,更要去學習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