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求學時期如何為職涯鋪路—人文社科領域

 In 德國職涯分享

作者:林蓉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德國科隆大學社會所碩士。數年來在德國不同職場打滾。曾於研究機構參與再生能源社會面向的研究、在地方NGO投入地方公民電廠的發展,現任職於德國公部門,負責能源議題的跨國合作專案。

在2018-2021年間,我在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tät zu Köln)完成社會所碩士學位。我在台灣的學士學位是人類學,無雙輔其他學系,可說是純文組出身。選擇來德國求學並就業,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一條艱辛的路。而我更是出國前就想走跨領域的職涯,這在相對不彈性的德國學制中更是不容易。因此希望分享我的經驗給社科背景的學生,如何在求學期間為職涯鋪路、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點。

 

為何選擇來德國念社會學?

當初選擇來德國,是因為大學期間就想往再生能源領域的職涯發展。在2017-2018年透過科技部的計畫於杜賓根大學當訪問學生。大學期間有上一些德文課並通過B1檢定(計畫申請需要)。訪問期間漸漸喜歡上德國的社會制度與在歐洲生活的自由,因此開始申請碩士。當初把申請目標放在環境政策、環境社會學或是計量為主的社會科學領域,最終落腳科隆大學的社會所(MSc.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當時還有申請上荷蘭的學校,但考慮學費與生活費之後,認定德國會是最實惠的高等教育選擇。另一考量則是地利之便,科隆位於西歐中心又有許多鄰近城市,相對於其他德國小城市的學校可能更容易找到實習與工作。此外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為重的學程雖然與能源領域無直接相關,但是有助我打好統計的基礎,比起純人文領域來說多了一個後備選項。

 

在德國求學如何跨領域?

念書期間我很努力地為轉到德國的能源領域打基礎,除了選修並旁聽能源經濟、科技與社會等課程外,我也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德文與兼差做研究助理。我當初選擇了英文碩士學程因為這能讓我在課程吸收與畢業時程上更有掌握度,但是良好的德文能力能讓未來職涯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平時我也持續在VHS(德國半公營公民學校)上德文課直到達到C1的程度。

我在第一學期就找到了研究助理工作,是在波昂(Bonn)的一間發展研究機構,工作語言為英文為主。當時跟的計畫其實是糧食安全與發展研究,但是因為是經濟學背景的老師,所以我同時有機會參與一些空間分析、環境議題的研究案,是個累積經驗的好機會。同事人都很好也很國際化,參與研究案期間也學習不少新技能。待了一年左右我就開始密集找能源領域的實習。

找實習的過程我除了直接Google,也會固定看學校的佈告欄與不同的求職網站,同時我也訂閱所有系上與院上的電子報來得到最新消息。前幾個月其實不太順遂,收到不少拒絕信,就算有幸進入面試也沒有被錄取,無相關經驗且非相關學系的確是個門檻。但我最後在2020年透過系上電子報發現一個能源研究所在徵實習生,工作語言為德文,主要研究計畫為再生能源的社會接受度,指導也是社會學背景研究員,最後我很幸運順利被錄取。疫情之下大部分時間為遠距上班,雖然工作內容不是非常有趣,卻開啟了我往能源領域發展的大門。

 

碩士論文跟校外研究所合寫的優勢

我後來跟同位研究員寫能源領域的論文,也就是他作為系外的共同指導,因為我們系上沒有環境社會學領域的老師,這也成了唯一的機會。同時該研究所也提供分析用資料與論文合約,能讓我在完成學業之餘又有薪酬可以拿。

然而為了符合學校規範,我也必須在系上再找一個老師作為主要指導。這過程有些一波三折,必須說慎選指導教授非常重要。第一位指導教授很不喜歡我的研究主題與方法,光是修研究計劃就花了三個月他還是不滿意,最終發現唯一讓他滿意的方式就是大改研究題目。於是最後我決定換教授。那過程非常辛苦,但所幸第二位系上教授對我的研究題目有興趣,願意協助指導。最終完成論文順利畢業,也有不錯的成績。這論文與實習經驗也協助我在後來找到其他能源領域的工作。

 

總結:求學期間該為職涯多打算

求學期間我很明確地感受到,如果不是走這個科系出來的傳統職涯(以社會學來說就是學術、研究),我的系所能協助的很少。碩士期間打下的統計基礎對我的研究助理工作很有幫助,一些選修課的主題也相當有趣,但是和我跨領域職涯發展有直接幫助的資源,都是我自己張羅與探索出來的。總結上述的經驗,以下幾個求學期間的建議也許對走社科領域的你有些幫助:

  • 打好德文基礎,達到B2或C1程度能讓你在找實習與工作上有更多選擇。
  • 透過助理工作與實習累積你在這裡的經歷與人脈,就算延畢仍能協助你畢業後求職更加順利。
  • 在德國跨領域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透過求學期間累積相關經驗有助未來發展。
  • 碩士論文研究方向最好和未來職涯有直接相關。若學校沒有適合指導你的老師,找公司或校外機構指導能事半功倍。

Recommended Posts